A级景区未必是“最好玩的”
南宁市民陶女士告诉记者,因为看到相关的新闻,她一时兴起,就去查询了一下区内有哪些A级旅游景区、如何分级,结果发现,很多3A、4A级景区都并非很著名的景区。最让她觉得奇怪的是:“我去过的一些地方,其实很好玩,但这些景区并不是A级景区,或者只是2A。另一些我觉得没什么好玩的景区,等级却很高。”
对此,广西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委会”)方面解释说,这首先要从A级旅游景区的由来说起。1999年,由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定办法》正式出台,对景区进行综合评价。正式开业一年以上的旅游景区,均可申请质量等级。目前国内将旅游景区的质量等级划分为5个等级,从低到高依次为1A、2A、3A、4A、5A。
那么,A级旅游景区究竟是怎么评出来的呢?
记者了解到,其中的标准,还真不只是“好玩”。根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即使是最基本的A级旅游景区,也要从旅游交通、游览服务、安全、卫生、邮电、购物、经营管理、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旅游资源吸引力、市场吸引力、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以上和游客抽样调查基本满意等12个大项、55个小项进行评定。从1A到2A、3A、4A甚至5A景区,这些项目越来越细致,还逐渐增加了细节性、文化性和特色性要求,也细化了关于资源吸引力和市场影响力方面的划分条件。
评委会工作人员说:“旅游者看A级旅游景区,基本上是从旅游观赏的角度考虑的。他们可能更关心这里能不能照出好相片,是不是有什么好玩的项目或者主题活动。而且‘好玩’是一种完全靠个人喜好来评判的东西,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对于喜欢漂流的人来说,未必觉得田园景观有多好看;对于那些爱看山水风光的人来说,都市景观也可能让他们觉得很压抑。但旅游作为一个行业发展,就必须有一个标准化的执行细则。游客可能不会关心景区有多少个垃圾桶、厕所够不够卫生、标识是不是清晰。但要发展规范化的旅游产业,这些都是必须有的。”
也就是说,旅游者都是感性的,而旅游景区建设的规定和标准却是理性而繁琐的,因此被相关机构认定的A级景区分级,就与游客心目中的“好玩等级”存在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