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都百是广西四星级乡村旅游区,依托优美田园风光,以“山水映农家,诗画小都百”为主题,打造成为“水车之乡”,呈现出江南水乡的风貌,是集休闲度假、美食、观光旅游多位一体的新型农村。旅游区所在地乔老村分别于2016年、2017年荣获CCTV寻找最美乡村“十大提名奖”和第十届“中国十佳小康村”
1.壮族会鼓迎宾
时间:10:00-12:00
地点:小都百风雨桥后面
内容:会鼓表演、互动
壮族会鼓
马山壮族会鼓始于宋末元初。其最初的功能为驱鬼镇妖,外袭警报,祈求吉祥,最后逐渐演变形成壮族民间一种娱乐活动而流传至今。马山壮族会鼓使用的道具主角是鼓,配角是锣和钹。鼓者声音洪亮、浑圆、厚重,钹和锣声则显得十分清脆。会鼓有很多打法,有混鼓打(序曲)、狂欢鼓、舞龙鼓、扁担鼓、花灯鼓等,中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插曲鼓。敲打时,多人协作,鼓声撼动四面八方。如今,每逢节庆之日或重大的群众活动,会鼓是必不可少的表演节目,千年会鼓已经成为马山县人民节庆的主要吉祥物。马山壮族会鼓2008年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马山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会鼓之乡”。
2.迎客礼
时间:10:00-12:00
地点:小都百风雨桥后
内容:迎客礼、敬酒李、拦路礼、逗客礼
3.竹竿舞
时间:10:00-16:00
地点:小都百舞台右侧
内容:与游客互动跳竹竿舞
竹竿舞
壮族竹竿舞是由4人或8人乃至多人相对持竹竿两端,按音乐节拍平行叩击,开合竹竿。舞者随竹竿开合行程的竿间缝隙跳舞。竹竿舞节奏明快,配乐优美,充分表现了壮族儿女的欢快心情,持竿者姿势有坐、蹲、站三种,变化多样。如果跳舞者不熟练或者胆怯,就会被竹竿夹住脚或打到头,持竿者便会用竹竿抬起被夹到的人往外一倒,并群起而嬉笑之。相反,善于跳竹竿舞的小伙子在这时,往往因为机灵敏捷,应变自如而博得姑娘们的青睐。
4.开幕式
开幕式活动表
时间:11:30-13:10
地点:小都百舞台
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俗文化展演
壮族三声部民歌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源于本县东部地区的古零镇、加方乡、古寨乡一带,群众叫做“欢哈”。其中常唱的有蛮欢、卜列欢、加方欢、结欢等,旋律优美,声部间相互协调,音色柔和,风格统一。其结构完整,一个旋律,一声部和二声部具有独立音调,三声部起到陪衬和声作用。2007年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3年参加第四届中国蒲公英维也纳夏季音乐会在维也纳金色大厅进行展演,向世界展示了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艺术魅力。
(壮族三声部民歌)
踩花灯
壮族“踩花灯”,壮语叫“踩朝”。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为超度亡魂而设的一种宗教类以祭祀形式表现的舞蹈。“踩花灯”因围绕花灯踩步跳踏而得名。在马山县所有乡镇村寨一直保持着这一特有的习俗,每逢丧事之日,都进行“踩花灯”的演绎。“踩花灯”表演所蕴藏的历史文化,还为壮宗教文化研究者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研究史料。壮族踩花灯于2012年5月被列入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壮语歌曲
壮语又称“壮话”,狭义指的是壮族的母语。壮语主要流通于广西、云南、贵州、越南北部等地,是壮族聚居各族人民日常交流用语。壮语为分析语,有声调,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台语支(壮泰语支)。壮语在1957年以前的文字系统是古壮字,是一种借用汉字的音、意和偏旁部首创造的一种文字系统。主要用于宗教人员记录经书和山歌手记录山歌等。后由于壮文的特殊字符在当时的计算机水平来说,对壮文信息化造成了妨害,1981年政府制定修改后,最终形成了以26个拉丁字母书写的现在壮文。
开幕式节目安排表
5.农特产品展销
时间:10:00-16:00
地点:小都百篮球场
(五谷杂粮、旱藕粉、百香果、金银花)
6.特色风味小吃
时间:10:00-16:00
地点:小都百篮球场
(艾菜馍、油馍、肉粽、香煎豆腐)
7.游乐活动
时间:08:00-18:00
地点:小都百乡村旅游区内
(窑红薯)
(游船)
(自行车)
地址:古零镇乔老村,X488县道旁,距县城10公里
门票:门票免费,停车收费
周边景点:三甲乡村旅游区、灵阳寺、弄拉景区
自驾线路:沿G210河池方向行驶,进入马山互通,马山出口下高速,沿X488县道上林方向行驶18公里。
公共交通:在县城乘坐前往古零镇方向的公交车,中途在小都百下车。
食宿推荐
小都百农家乐13036868015
中凯农舍0771-6801811
鸿福农舍17776215257
俞宏旅社13471144707
都乐农舍13768803271
柒柒农庄13597177091
推荐旅游线路
上午:参加小都百月月文化旅游节活动
下午:三甲乡村旅游区-灵阳寺-弄拉-水锦-金伦洞